初秋时节,在南华镇大庄村田间地头,连片的玉米田绿浪翻滚,挺拔的植株在阳光下舒展枝叶,田间纵横交错的滴灌带如银色纽带将水源和农作物紧密相连,成为这片土地上的“节水新动脉”。曾经靠“汗水”浇灌的传统农业,如今借着数字技术的东风,搭上了“智慧农田”的快车。
“指尖智控”开启农业灌溉新时代。站在大庄村连片的玉米田边,村民雷正华掏出手机轻轻一点,田间的滴灌系统随即启动。“以前浇地要全家上阵,现在动手指就能搞定。”他笑着说。这套“会思考”的灌溉系统,通过物联网技术,集成土壤墒情监测、虫情监测、气象预警等智能设备,将水、肥料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,形成“数据采集-智能分析-精准灌溉”的全链条管理体系,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,可实现节水20%—30%,水肥精细管理,改变了大水漫灌、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板结、面源污染等问题,实现了从“人控”到“智控”的跨越。
“技术推广”算出节水增效经济账。大庄、礼号等村社曾因末级渠道遭破坏,无法使用地表水灌溉,之前依赖地下水灌溉,水资源利用率低、灌溉成本高。针对这一“顽疾”,三清渠灌区精准施策,投入使用“港湾式泵池”5处,简易泵池27座,调蓄水池6座,压减地下水66.5万立方米。积极推广以“滴灌”为主的智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,打造大庄村智能水肥一体化和智慧农田高标准示范点,通过防渗、滴灌、水肥一体化相结合技术,压减地下水34万立方米。“漫灌一亩地每轮次要 120-130 方水,现在滴灌 40-50 方就够了,肥料也省了不少,玉米长势还更好!”白玉成的账本里,藏着节水技术带来的 “实惠”。
“优化结构”激活绿色发展新路径。面对水资源短缺与灌溉需求集中的矛盾,三清渠灌区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引导农户种植孜然、辣椒、葵花等低耗水作物;采取“配套 + 自筹”模式,将传统“渠灌 + 沟灌”改造为“滴灌 + 管灌”,目前已发展低耗水作物面积1.75万亩,压减地下水350万立方米,实现了节水与增收的双赢。
近年来,三清渠灌区将节水刚性要求与农民增收内生动力紧密结合,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改革双轮驱动,实现了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的转型升级,农业亩均用水量连年下降,地下水位实现动态平衡,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新路径。